來葉丼(上)+親子丼(下)
我很想品嘗湯豆腐,很費勁地終於說服不怎麼想要為了幾塊豆腐掏錢的阿牛,誰知道有時人的意願真的由不得己,一開始還很認真地按圖索驥想找到條列在清單上的推薦餐廳,到最後隨便哪一家只要有位置就好的心情變化....
所以專賣湯豆腐的餐廳都一走進庭園就可以馬上看到安靜或坐或站排隊的人龍,果然周末在京都跟各地觀光客湊熱鬧是愚蠢的決定。
清水寺附近的小巷子都不知道走了幾遍,阿牛的臉色已經不是單純"鐵青"兩字可以形容...他大爺已經完全火大到連問話都不回了!!
最後飲恨地跟湯豆腐道別就近進了這家看起來還不錯的餐廳。
就說我家人人人反骨,明明踏進蕎麥麵專賣店,我們偏偏對菜單上的蕎麥麵一概視若無睹,阿牛與我分別點了親子丼與來葉丼(也稱藝妓丼)。
在京阪這幾天我有個透徹的體悟,那就是舉反台灣日式餐廳吃得到的餐點都能避則避,就算台灣日式餐廳不夠道地,以我遲鈍的味覺老實說也分不出甚麼優劣、甚麼日本元祖滋味!!
不同於本性小心謹慎的阿牛打了親子丼的安全牌,我則是挑戰新餐點吃了來葉丼。
來葉丼據說是祉園一名名叫來葉的藝妓每次必點的客製丼飯,かまぼこと天かすとおネギを炊いて卵でとじた丼....之後越來越多藝妓、舞妓都如法泡製,店家最後把這道丼飯列入菜單之中,而故事發生的場景就在這有喜屋裡,可惜我造訪的非本店,而且其他地方似乎都不容易找到這道藝妓丼。
來葉丼的材料很單純就只有魚板、青蔥、生蛋與炸麵渣,但簡單的材料可以做出這麼美味的丼飯相當令人驚艷,店家特調的醬汁讓我打破對生蛋的恐懼,加上炸麵渣讓偏軟爛的丼飯增加口感,只是稍微有點甜,佐以七味粉後非常對我的胃口,連淺嘗一小口的阿牛都說比他的親子丼好太多!!
另外,日本的漬物也很非常出色,看著沿街拿著醃小黃瓜當點心的小朋友們,我一度在漬物商家前有瘋狂想打包帶回韓國的慾望。